明代 • 北京法海寺壁画 张珊珊 临写

材质:冰雪宣、镜片;张珊珊临写
一、法海寺壁画介绍
法海寺明代壁画是法海寺的镇寺之宝。法海寺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模式囗东北约两公里的翠微山麓,全殿九幅壁画共绘人物77个,既有男女老幼,又有神佛鬼怪,且姿态各异,神情不一。有说法和坐禅的,有膜拜的,也有徐徐行进的,还有冉冉飞舞的。所绘人物、禽兽、神怪和草木等,不仅形象真实美好,而且生意盎然,和谐明快,组成了一幅幅或清新明净、或庄严肃穆的佛国仙境画面。
—— 百度百科
二、画中人物介绍
珂梨帝母是明代北京法海寺壁画中的人物,又名欢喜母,由梵语音译“珂梨帝母”,原为婆罗门教中的恶神,专啖食小儿,被称为“母夜叉”,后被佛法教化,成为专司护持儿童的护法神。
—— 张珊珊
诃梨帝母:从壁画到宣本工笔重彩
在画家张珊珊的《东方女性》组画中,诃梨帝母不再只是法海寺壁画上的一尊神像,而是一位充满现代温度的护法爱心之母。画家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色彩,将这位古代护子神祇的慈悲与力量,重新呈现在当代人眼前。
1. 色彩的温暖拥抱
诃梨帝母的衣裙不再是单调的红色或青色,而是像彩虹般层层铺展的温暖色调。朱砂的炽热、石绿的生机、金线的闪耀,画家运用矿物质颜料与传统的工笔技法,变得柔和而亲切,仿佛能让人感受到母亲怀抱的温度。
2. 细节里的母爱密码
她手抚婴儿的姿势,温柔而坚定,徐徐向前;衣襟的褶皱间,藏着流畅的线条韵律。画家用细腻而坚韧有力的工笔红条与矿物质颜料的醇厚色彩,勾勒描绘出诃梨帝母作为母亲的神圣与平凡。她佩戴的璎珞,也仿佛能随风轻轻摇曳,带着古老的祝福。
3. 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这幅画不仅是艺术的再现,更是一场关于母爱的永恒对话。画家张珊珊还原了明代壁画的辉煌,让它们重新焕发光彩。每一处细节,对生命延续的礼赞。
张珊珊在《东方女性》组画中以法海寺壁画为灵感创作的《珂梨帝母》工笔重彩作品,融合了明代宫廷壁画传统与现代工笔技法,其核心艺术特点如下:
一、宗教形象的重构
母性神性的平衡
珂梨帝母(又名”鬼子母神”)被塑造为怀抱婴孩的慈母形象,既保留神祇的庄严感,又透出人间母亲的温情。衣饰璎珞层叠交错,宝珠纹样暗合星辰轨迹,象征其护佑众生的神力。
二、工笔技法的突破
矿物颜料的层析运用
采用青金石、朱砂等矿物颜料,通过“三矾九染”传统工艺叠加色彩。珂梨帝母的绛红披帛经历很多遍次罩染,呈现出宝石般的通透质感;孩童肌肤则掺入珍珠粉晕染,凸显幼嫩肤质。
三、象征符号的现代表达
婴童形象的深化
环绕主神的孩童神双手合十,服饰纹样融入卷草纹、方胜纹等吉祥符号。通过细腻的工笔重彩技法和高古游丝描技法,衣纹转折处如行云流水,展现宋代院体画遗风。
四、艺术史价值
该作在继承明代宫廷壁画工笔重彩体系(如法海寺的严谨构图)基础上,创新性融合敦煌壁画的灵动线条与文人画意境,使珂梨帝母从程式化的护法神蜕变为兼具神性光辉与人性温度的母亲典范,成为当代宗教题材工笔画转型的重要标本。
本文转载自萤冰画语,该文为原创内容,代表萤冰画语创作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