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地点: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时间:2005年08月






2005年,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的“姹紫嫣红——张珊珊个人画展” —— 介绍描述
张珊珊于2005年8月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的画展名为“姹紫嫣红——张珊珊个人画展”。
该展览展出了她近年创作的工笔重彩和写意作品,包括《东方女性》工笔重彩仕女组画、工笔重彩十米长卷《八十七神仙卷》(矿物质重彩绢本)、工笔白描十米长卷《八十七神仙卷》(皮宣版)《丝路乐舞》《玉女》、焦墨大写意等代表作品。展览序言由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孙恩道撰写,评价其作品“把死的形式赋予了活的生命”,并称其写意画“具有冲击式的张力”。
展览背景
此次展览是张珊珊艺术生涯的重要里程碑,展出作品涵盖工笔与焦墨大写意两种技法,展现了她在传统文人画基础上的创新突破。序言中提到,她的作品通过“红与黑、蓝与黑的胶墨冲撞”形成“胶合、奔突”的视觉效果,同时保留了传统工笔的细腻线条与色彩和谐。
作品特色
- 工笔重彩:东方女性》工笔重彩仕女组画、工笔重彩十米长卷《八十七神仙卷》(矿物质重彩绢本)、工笔白描十米长卷《八十七神仙卷》(皮宣版)《丝路乐舞》《玉女》、焦墨大写意等代表作品。注重线条流畅度与色彩层次感,体现对传统技法的深耕。
- 写意创作:突破传统文人画风格,以纯黑、纯红为主色调,通过留白和笔墨张力展现内心情感,如姹紫嫣红画展中墨姿飞扬系列作品。
社会影响
展览期间吸引了艺术界广泛关注,中国美协副主席哈孜·艾买提、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程宝泓等均题词支持。
张珊珊女士2005年8月在北京炎黄艺术馆举办的“姹紫嫣红”个人画展,是其艺术生涯中的重要展览之一。
该展览延续了她以工笔重彩仕女画为核心的创作风格,展出了多幅代表性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历史人物、戏剧人物等题材的《东方女性》组画,以及临摹徐悲鸿纪念馆藏《八十七神仙卷》的矿物质重彩十米长卷绢本和线描十米长卷皮宣版。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展览与同年10月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和谐盛世——百名将军、百名部长、百名画家书画大展”形成呼应,其作品及艺术成就被《光明日报》报道。炎黄艺术馆作为北京重要的艺术机构,曾多次举办黄胄等艺术家的回顾展,其专业场地为张珊珊作品的展示提供了高规格平台。
此外,张珊珊的工笔重彩技法在展览中受到高度评价,尤其是对传统壁画人物和戏剧人物的再创作,展现了其“每一根线条都充满生命力”的艺术特点。这一评价来自于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先生对其工笔重彩十米长卷《八十七神仙卷》(矿物质重彩绢本)、工笔白描十米长卷《八十七神仙卷》(皮宣版)的赞誉,并称赞其“每一根线条都充满了生命力!”。
画家孙恩道为此次展览画册序言
看珊珊的画,我心中不禁为之一震,她的画是女性绘画中少见的一种绘画。
艺术创作是件艰苦而又让人着迷的工作,它依靠的不光是努力,还要求一个人所具备的艺术气质和秉赋,珊珊在她的画中,把精神注入形式,把无限注入有限,她把死的形式赋予了活的生命。
要想使绘画成为具有生命的艺术,必须使其笔墨与空白之间产生内在的张力。通常人们以为张力存在于笔墨与笔墨、形式与形式之间,因此只注意笔墨与形式的摆布。其实不然,只有笔墨与空白之间具有张力,形式与形式之间才能产生张力感。
看珊珊的写意画,你会感到她的作品中那种冲击式的张力,画中的红与黑,兰与黑,似乎在冲撞、胶合、奔突、聚集,洋洋洒洒,纵横捭阖,挥之不去。文人画里梦寐以求的氤氲韵味已荡然无存,而以纯正饱满的大红大兰充实其间,除此之外就是大片地留白,整个画面无拘无束地将画者的内心情感宣泄成超越传统、率真单纯的风格。
中国画,除了讲究画中的张力外,还讲究气韵、气势,珊珊用简捷的笔墨创作出简捷的画面,寥廖几笔,写出线与线、黑与白的相互对比,整个画面相互呼应,气韵生动,气势雄健,给人以很高的艺术感受。她还大胆地运用虚的手段,很多地方表现的若有若无,真让人欲知而不得知啊。
然而,珊珊的写意作品却源自她深厚的工笔重彩根底。看她的工笔画。不媚、不俗,流畅的线条,和谐的色彩,无一不表现出她内心的热情与奔放。表现出她追求艺术境界的执着精神。人们对她的工笔画已给出很高的评价,但是,她没有在工笔画上止步,而是从头开始,艰难又大胆地转向大写意。不要诸多色彩,不要墨分五色,只用纯黑纯红谱写出心中新的交响曲。
我真诚地预祝珊珊取得更大的艺术成就。
—— 湖北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孙恩道
本文转载自萤冰画语,该文为原创内容,代表萤冰画语创作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