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芭蕾天鹅湖二,材质:生宣,尺寸:45cm*67.5cm;


右:芭蕾天鹅湖四,材质:生宣,尺寸:45.5cm*68cm;

画家张珊珊在“萤冰画语”舞蹈系列中对芭蕾舞题材的焦墨大写意创作,通过工具革新与笔墨实验突破传统水墨局限:
一、《天鹅湖》的材质表现突破
1、扇形笔触解构纱裙肌理:
为表现芭蕾舞裙的轻盈透明感,突破性采用扇形油画笔替代传统毛笔:扇状笔锋通过压力变化制造蓬松的枯笔飞白,纱裙蓬松感与极细腰肢的夸张对比强化视觉张力。这种工具革新源于画家在画具店的偶然发现,将西画工具融入焦墨创作体系。
2、动态凝固的笔法哲学:
借鉴孙过庭《书谱》“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的运笔理念,湿笔表现舞者滑动般的流畅动作,顿挫笔锋定格腾跃瞬间。
二、《红舞鞋》的悲剧美学表达
1、红黑对冲的色彩隐喻:
以高纯度朱砂描绘舞鞋,焦墨抑扬顿挫形成舞者的动感瞬间,红舞鞋在墨色中如火焰燃烧,象征艺术激情与生命代价的永恒冲突。人物与衣纹采用书法飞白技法,瞬间跳跃中的裙摆枯笔体现出舞者跳跃的瞬间。
2、文学意象的视觉转化
受电影《红菱艳》启发,通过人物角度与45度倾斜构图表现“舞至力竭”的悲剧感:舞者足尖绷直如利刃,颈部后仰至极限,墨线颤动再现“无法停下的红舞鞋”文学内核。
三、技法体系对照
作品:芭蕾天鹅湖,工具创新:扇形油画笔,核心笔法:枯湿转换营造芭蕾纱裙透明质感,象征语言:优雅与克制;
作品:芭蕾红舞鞋,工具创新:间毫斗笔,核心笔法:焦墨笔法体现人物动态,象征语言:欲望与毁灭;
创作始终贯穿“工具服务于表达”的理念——画家在地铁站速写舞者动态的经历,验证了生活观察对艺术重构的关键作用。两部作品共同延续了“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崖”的东方意境,将芭蕾的西方形体美学转化为水墨的哲思性表达。
本文转载自萤冰画语,该文为原创内容,代表萤冰画语创作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