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娇养?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配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得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
史湘云,红楼十二曲中《乐中悲》这样写:“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纵居那绮罗丛,谁知骄养。 幸生来英豪阔大宽宏量,从未将儿女私情略萦心上,好一似霁月光风耀玉堂,厮佩得才貌仙郎,博得个地久天长。准折的幼年时,坎坷形状。终久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这是尘寰中消长数应当,何必枉悲伤。”这只曲子是写史湘云的。译文是,可叹你孩提时候父母双亡,纵然生在豪门贵族,有谁教养。幸亏你生来性情豪爽宽宏大量,从未把儿女私情放在心上。好像那雨后明月和阳光照耀玉堂 配了个才貌双全的如意郎。想博得白头到老,地久天长,好弥补幼年时的艰难景况。结果是家事衰败,丈夫夭亡。这只因人世间盛衰命里定,何必空悲伤。史湘云是红楼梦中极具魅力的女性。出身金陵四大家族的史家,是贾母的侄孙女。她虽为侯门千金,但襁褓中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生活并不如意。她需要亲自做针线,有时做到深夜。她的性格豪爽豁达,兼具男儿气概与女儿柔情 诗才敏捷。在大观园中以醉卧芍药园,联诗芦雪庵等场景,展现出她独特的风采。她很有才华,在大观园的诗社中,表现靓丽,她的咏白海棠和韵二首的诗,在众人中独占鳌头。这两首诗是这样写的,其一:“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其二,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玉竹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月色昏。这两首诗的译文,其一,似神仙在昨夜里忽然降临京都之门,又似传说般的中得了蓝田玉一盆。本来是神话中的霜神青娥偏爱寒冷,并不关那为爱情而死的倩女要离魂。秋日里的密云山哪捧来洁白冰雪,雨水浸溃又是她增添了隔宿的泪痕。可喜的是,诗人吟咏唱和从不知疲倦,怎肯令你寂寞孤独的度过这清晨黄昏。其二,蘅芷香草萦砌盘阶,连接着萝薜缠绕的园门。白海棠啊,你既适宜种在墙角,也适宜栽在盆。你难以找到知音是因为你是那样喜欢洁净。秋天就要到来 我为你悲哀神伤简直要断魂。你白如凝脂就像那玉烛在风里滴干了眼泪,身上还留有皎洁月光,被水晶帘隔破的斑痕。深藏在内心的衷情啊,要向嫦娥倾诉,无奈那寂静的长廊上又夜色昏昏。史湘云这个人心直口快,不拘小节,常常大笑大闹。甚至喝醉酒后酣睡芍药园。作为金陵十二钗中唯一醉卧花丛中的角色,史湘云打破封建闺阁礼教的束缚。她的英豪阔大的性情通过划拳、豪饮、醉眠自然的举动跃然纸上。与黛玉的敏感、宝钗的端雅,形成鲜明对比。这一场景被视为对女性自由的追求。展现了对自然本真的回归。也是对封建礼教的一种反叛。史湘云是一个非常可爱的女性。她走到哪里,那里就是生机勃勃、笑声一片。史湘云的故事也很多,虽然在这个红楼梦里,她的笔墨并不是特别的多。但是曹雪芹对她的描写是活灵活现的。
如何来画史湘云呢?我在80年代的时候学习工笔画。就临摹过一些大师画的史湘云醉卧芍药园的画。都是画的她躺在石凳上睡着了,围绕着她是很多的芍药花。身上也落满了花瓣,她不管这个睡姿啊是左侧、右侧,但都是躺在那儿,旁边都是花。那个时候临这张画的时候,我只是把它画下来因为是临么,学习这些技法。但是那些画,我觉得在临画的过程当啊没有表现出她那种神韵。所以这次对画史湘云这个人物的时候,我心里多少是有些发怵。一个是因为画她的人多,一个是我如何去表现。后来我想,她是醉卧芍药园,那么一定是要睡着的。大家都画的她是躺在这个石凳上的 我怎么样能够避免这种构图,后来我想,睡着了,她也可以趴在那儿睡。就画了一个她趴在那儿睡着的这个样子。把她的袖子画的很夸张,她的袖子拉了下来。然后在其它空余的地方就画了很多的
芍药花。我想芍药园,那芍药花一定要画得很多,很费劲。画出来以后挂在那一看不舒服,怎么都不舒服,开始不知道是哪儿不舒服。我不想改变我画的史湘云趴在那儿的形象,问题出在哪儿呢?构图的不同。史湘云的这个袖子呀是很夸张的拉了下来,但是你这个芍药花那一朵一朵一朵一朵的又是很写实,你自然在视觉上看上去不舒服,构图的不统一。我就想怎么去画呢?怎么去统一呢?就一直在看这幅画,挂在墙上再看。后来我想,既然我把她的袖子画得很夸张为什么不能把芍药花 画地夸张呢?我画一朵大大大的芍药花,以表示这是一个芍药园。哎!就这么一改,把那些小花去掉,改成了一朵大的芍药花,色彩上也基本上去统一,因为史湘云的性格热情奔放,心直口快,有男儿的气概,又有女儿的柔情,那么我就用大红色来表现。芍药花也用了红色,这样一画,这张画我自己觉得画成功了,这就是史湘云。
本文转载自萤冰画语,该文为原创内容,代表萤冰画语创作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