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珊珊

《为了不能忘却-天山雪莲》

《为了不能忘却-兵团的棉花姑娘》
《为了不能忘却-戈壁母亲》
《为了不能忘却-军垦第一犁》
《为了不能忘却-地窝子》
《为了不能忘却-生活用具》
《为了不能忘却-一件军大衣》
《为了不能忘却-女拖拉机手》
《为了不能忘却-兵团女战士》
《为了不能忘却-胡杨》
《 我画“为了不能忘却…”》
—— 张珊珊
2001年的夏天,我和几个朋友去新疆的北疆旅游,途经石河子时我们停留了一天。来到石河子,我为它的美丽震惊!在石河子广场有两座巨大的铜雕,一座是“军垦第一犁”一座是“戈壁母亲”,我久久地站立在雕像前,心灵感到一种振憾与冲击。这两座雕像一直萦绕在我的心头,久久,久久挥之不去。
2010年5月,我因病住进乌鲁木齐新疆自治区中医院CCU,和我同病房的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她病的很重,她的老伴已年逾八十,每日过来照顾她。他告诉我们他参加过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全国解放后他们部队到北京修建十三陵水库,后来部队调到新疆全建制就地转业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他的老伴是从山东进疆的青年。有一天,老太太想吃杏子,老伴便出去买,回来时只见他手里拿着两个杏子,洗干净后给老太太吃。我问他为什么只买两个?他说:“现在杏子刚下来,很贵。我们退休工资不多,要省着花,她有病,给她买两个嚐嚐就行了。”听他这么说我心里很难受,我问他:“你参加过渡江战役,参加过北京十三陵水库的修建,参加了新疆的建设,吃了那么多苦,如今待遇这么低,心里平衡吗?后悔吗?”他很平静地回答:“我参加革命时很年轻,我们一起有很多人,后来大部分人都牺牲了,我是幸存者。当年我们参加革命为的就是建立新中国,让后代过上好日子,现在这些都实现了,我还活着,有什么不平衡,有什么后悔呢?”听到这些,看着他们两口子,我眼前现出那两尊雕像,我真想再去一次石河子,再看看石河子广场。但由于身体原因,再也没有去成。我便在网上查阅兵团军垦博物馆的资料,查阅“戈壁母亲”的资料。
资料显示:
新中国成立之初,共和国领袖们为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安宁,做出了在新疆屯垦戍边的英明决策。
二十万解放军官兵铸剑为犁,垦荒屯田,扎根边疆,以改变自汉代以来,历代屯垦一代而终的局面,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但如果官兵的婚姻问题得不到解决,将影响这一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当时王震上书中央,组织动员大批妇女进疆,参加边疆建设。1949年从陕西、甘肃青年女学生中征兵千余人,1951年从华东野战医院征调未婚山东籍女医护人员1200名,1950–1952年从湖南征青年女兵八千人,1952–1954年从山东征女兵2万人。这些早期进疆的青年妇女在荒凉的戈壁滩上拓荒创业,献了青春献终身,组成了中国屯垦戍边历史上的第一批家庭,并在那里生儿育女……。在新疆屯垦戍边,是一场更为艰巨、更为漫长的战斗。面对望不到边的沙漠戈壁,碱滩沼泽,数千年来,几乎没有人梦想过能从那些地方长出粮食,援疆女青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在荒凉的戈壁滩上留下了青春和生命的印记。在荒凉的大漠戈壁,她们演绎了一个又一个悲欢离合的故事,也孕育了热爱、宽容、大义和坚韧,被誉为新疆荒原上第一代母亲。可以说她们是新中国建设史上最值得赞誉的女性群体之一。
看完这些资料,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什么是伟大,什么人是英雄?
我曾在2003年3月在北京徐悲鸿纪念馆举办名为张珊珊工笔重彩“东方女性”专题画展,东方女性组画里从开天劈地的女娲画到清代的香妃,当时很多人问我为什么画到香妃就停止了,应该继续画下去。从2003年到2018年,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继续“东方女性”这一主题,把这组画完成。
十五年过去了,我常常想起“戈壁母亲”的雕像,尤其是看完军垦博物馆的资料后,“东方女性”最后的画就定位在“戈壁母亲”上。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军垦战士艰苦卓绝的奋斗,无怨无悔献身边疆的事迹感染着我,我又想把戈壁母亲拓展成组画,起名为“为了不能忘却……”。
这组画由十一幅作品组成,1、戈壁母亲,2、军垦第一犁,3、女拖拉机手,4、军垦女战士,5、收棉花的女青年,6、地窝子,7、地窝子里的婚房,8、生活用具,9、一件军大衣,10、戈壁滩上的胡杨,11、天山上的雪莲花。画这些画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沉重,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姑娘们没有卷曲的波浪长发,没有进口的眉笔、口红、脂粉,没有时尚的衣服,但她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眼睛里闪烁着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她们是世界上最美丽、最动人的女性!那件军大衣,我不知它被穿了多少年,辗转了多少地方,我不知道为了缝补那些破洞,她们是如何费尽心思去寻找各种布头,在昏暗的油灯下一针针缝补,画着画着我的泪水就流了下来……。结婚是人生一大喜事,人们都会倾尽所有去组建这个家,可她们的所有呢,一个地窝子,一张铺着草的木床,一只旧箱子,土墙贴上了大红的喜字,这就是姑娘的婚房,幸福就从这里展开……
有谁知道她们的名字呢?授奖大会上有她们的奖章吗?一个默默奉献的英雄群体,一个个为共和国建设做出巨大贡献的无名英雄,她们是戈壁滩上千年不倒的胡杨,是天山上盛开的雪莲花!
这组画我取名为“为了不能忘却……”,不能忘却什么?病房里那位老人平静的话语在我耳边响起:“我参加革命时很年轻,我们一起有很多人,后来大部分人都牺牲了,我是幸存者。当年我们参加革命,为的就是建立新中国,让后代过上好日子。现在这些都实现了,我还活着,有什么不平衡?有什么后悔呢?”这就是这位老人的初心!不能忘却,就是不能忘却初心!不能忘却历史!
《 西去列车的窗口》(节选)
—— 贺敬之
在九曲黄河的上游,
在西去列车的窗口,
是大西北一个平静的夏夜
是高原上月在中天的时候。
一站站灯火扑来,象流萤飞走,
一重重山岭闪过,似浪涛奔流……
此刻,满车歌声已经停歇,
婴儿在母亲怀中已经睡熟。
呵,在这样的路上,这样的时候,
在这一节车厢,这一个窗口——
你可曾看见:那些年轻人闪亮的眼睛
在遥望六盘山高耸的峰头?
你可曾想见:那些年轻人火热的胸口
在渴望人生路上第一个战斗?
你可曾听到呵,在车厢里:
仿佛响起井冈山拂晓攻击的怒吼?
你可曾望到呵,灯光下:
好像举起南泥湾披荆斩棘的镢头?
呵,大西北这个平静的夏夜,
呵。西去列车这不平静的窗口!
一群青年人的肩紧靠这一个壮年人的肩,
看多少手久久地拉着这双手……
他们呵,打从哪里来?又往哪里走?
他们属于哪个家庭?是什么样的亲友?
他呵,塔里木垦区派出的带队人——
他们,上海青年参加边疆建设的大队——军垦农场即将报到的新战友。
……
呵,祖国的万里山河!……
呵,革命的滚滚洪流!……
一路上,扬旗起落……
苏州…郑州…兰州……
一路上,倾心交谈——
人生…革命…战斗……
而现在,是出发的第几个夜晚了呢?
今晚的谈话又是这样久,这样久……
看飞奔的列车,已经驶过古长城的垛口,
窗外明月,照耀着积雪的祁连山头……
但是,“接着讲吧,接着讲吧!
那杆血染的红旗以后怎么样呵,以后?……
说下去吧,说下去吧!
那把汗浸的镢头,开呵,开到什么时候?”
“以后,以后……那红旗呵……
红旗插上了天安门的城楼……
以后,以后……那南泥湾的镢头呵
开出今天沙漠上第一块绿洲……”
呵,祖国的万里江山!……
呵,革命的滚滚洪流!……
“现在,红旗呵镢头,已传到你们的手,
现在,荒原上的新战役,正把你们等候!
看,老战士从座位上站起——
月光和灯光,照亮他展开的眉头……
看,青年们一起涌向窗前——
头一阵大漠的风尘,翻卷起他们新装的衣袖!
……
…戈壁荒原上,你漫天的走石飞沙阿,
…革命道路上,你阵阵的雷鸣风吼!
乌云,在我们眼前……
阴风,在我们背后……
江山阿,在我们肩!
红旗呵,在我们的手!
呵,眼前的这一切一切呵,
让我们说:胜利呵——我们能够!
……
呵,我亲爱的老同志!
我亲爱的新战友!
现在,允许我上前来吧,
再一次,再一次拉紧你们的手!
西去列车这几个不能成眠的夜晚呵,
我已经听了很久,看了很久,想了很久……
我不能,不能抑止我眼中的热泪啊,
我怎能,怎能平息我激跳的心头!
我们有这样的老战士呵,
是的,我们一定能够!
我们有这样的新战友呵,
是的,我们——能够!
呵,祖国的万里江山,万里江山呵!
呵,革命的滚滚洪流,滚滚洪流!
现在,让我们把窗帘打开吧,
看车窗外,已是朝霞满天的时候!
来,让我们高声歌唱呵——
“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